医院概况

百年发展变迁

发布时间:2021-12-26 作者: 浏览量: 字号:【大】【小】 手机上看新闻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一、新中国建立前(1918~1949年)

   

  (一)武进医院时期(1918~1942年)

  建院背景。清光绪三年(1877年),常武地区创建长年医局,每年施诊给药,以拯危扶困。清末民初,每年夏历六、七月间,对外开诊,以慰贫黎。民国2年(1913年)7月5日,经当时议事会议决,在原育婴堂的基础上改办“武进临时医院”,以实行救济为宗旨,诊治一律不收医药金。所谓“临时医院”,即一年之内,仅夏历6月15日至9月15日这三个月内开院诊治。临时医院治疗范围以时疫为主。医院分为两部,其中特别病部专治时疫、霍乱、吐泻急症;普通病部诊治内外科各症。院址设在东下塘李公祠。1915年,按例于夏历6月15日开院的临时医院,因经费预算案未能解决,只得暂缓开办。后由地方团体聚集开会,议决由商会、农会、四乡公所、公善堂合垫1000元,才于7月31日开院。

  创办缘起。临时医院开办五年,时办时辍。经费、医资等项问题,政府均无力解决。本邑人士凡遇疑难重症,仍须远道去苏州、无锡诊治,深感不便。地方人士便有创办常年医院的愿望。1918年4月,地方商会、市公所、乡公所、公款公产管理处联合具函,推派钱琳叔为代表,专程至无锡普仁医院,请求在常州设立分院。无锡普仁医院是美国“圣公会”所办的教会医院,因常州不属他们的教区,无意向常州发展,于是推称缺乏人手,将函件转至苏州博习医院。苏州博习医院是美国“监理公会”办的教会医院。“监理公会”早在1914年在常州已有传教活动,在常东教区和常北教区设有教堂和学校。设立医院系教会必办之事。博习医院接函后,即与华东年议会洽商,并电告美国总布道会。回电表示赞成。“监理公会”决定派芮真儒医师(美国医学博士)、施密德宣教士(美国人)、段彦琛药剂师来常筹办医院。

  筹建经过。1918年5月,芮真儒来到常州,与各公团磋商开办事宜。经过商讨,议决暂借旧阳湖县署部分房屋作为院址,定名为“武进医院”;开办经费由教会与地方公团各半负担;常年经费除医院收入外,地方每年拨款1000元,不足部分由教会补贴。1918年6月2日,美国教会正式委派芮真儒为院长,段彦琛为副院长,与宣教士施密德一起来常。购置木床30张。以“文昌阁”等楼房、平屋30余间,因陋就简地布置了临诊室、割症室、药室,化验室、消毒室、重症病房等。开办经费预算为5000银币,其中武进临时医院原办理经费1000元,乡公所、商会、公善堂等筹款2000元,不足部分待美国总布道会确定经费补贴数额后,凭购货发票报销。6月25日,在施密德住宅召开中美干事员会议,拟定开幕式礼仪及柬请各界人士名单。1918年7月1日上午9时,武进医院举行开幕典礼。1918年7月1日,《武进报》登载武进医院开办广告:“本院系监理公会及常州士绅、商民集资创设。聘请苏州博习医院美国医学博士芮真儒为院长并主任医务,统治男、妇、内、外科、儿科、眼科、产科、戒烟等一些难症。院内设有清洁病房,酌收男女病人。规定于七月一日行开幕式,二日即诊。门诊:上午十点至十二点;出诊:下午二点至五点。门诊:头等大洋一元;二等小洋一角;贫民不收诊金,且免药资。请本院西医出诊,上午十二点前五元;下午二点至八点三元;夜间八点至清晨五元,轿金每次二十元。若遇真贫难产,可酌量减轻出轿金或免收轿金”。

  筹资搬迁。1920年2月7日,医院成功施行本邑第一例剖腹产。医院名声大振,来院求治者日益踊跃。1921年,医院董事会集议,大家认为医院借用公处终非久计。遂由地方各公团提议,经财政部核准,允许医院使用旧阳湖县署全部基地,基地上原有房屋80余间,由“监理公会”出资约6000元购进。前带警察所,也于1926年下半年搬迁至局前街“同善社”址内,基地及房屋20多间全部划归医院。至此,医院基本成形,原由东侧门进出改为由马山埠大门进出,交通等项方便了许多。陆路由马山埠进出,水路有两只固定渡船与后北岸相通。医院大门前河水一湾来自西水关,南流唐家湾,经太平桥可直达火车站。武进医院创办后,临时医院名存实亡,其每年1000元经费拨作武进医院常年经费,一切诊务也由武进医院担任。1926年,临时医院直接附设于武进医院内。1930年后,地方上不再提及“临时医院”这一名称。

  医院创办初期,陆续添置了一些设备。1921年12月,医院购进美国爱克司光机1台。1924年,化验室新添了显微镜1具,病房内的木床一律改用铁床。

  初期人员。医院创办初期,医资缺乏。27名工作人员中,只有2名医生,7名看护。1920年,医院聘请湖州湖郡医院医师倪尔逊博土主持诊务。1922年8月,聘请美国医生1人,中国医生3人,主治内外妇儿科及戒烟、花柳、霍乱等难症。1926年,各科均有人主持,唯妇产科尚欠缺,于是聘请美国医学博土爱海德主持妇产科诊务。医院先是美国人惠师母担任护士长,1927年改由美国人福士德任护士长。为了培养护理人才,1919年6月医院附设看护学校,每届招收学生6~8人,学膳费均免,经过三年培训后留院使用。1935年,该校在教育部立案。

  战乱影响。1923~1924年间,爆发了“江浙战争”。武进医院受“红十字会”委托,担任收容伤兵事宜。凡重伤士兵先用爱克司光检查,然后施行手术。自开战之日起至停战之日止,共收住院伤兵200余人次,门诊伤兵1000余人次。所有费用,除“红十字会”津贴大部分外,武进县商会捐助150元。直到1924年10月29日,“江浙战争”渐趋平静,医院将原有住院伤兵全部移入前面警察所房屋内疗养,与医院完全隔离,一切诊务才恢复正常。

  建制注册。1929年,武进医院的建制正式得到政府注册。8月15日县政府致医院的公函称:“民政厅转奉卫生部命令,各县应筹办民众医院或诊所一案,经提交县政会议筹商遵办。县府以为,武进医院开办以来,成效卓著,平时就诊,仅收号金铜元5枚,经费方面,地方税项可按年出费补助。此项医院虽非民众医院名义,实具民众医院性质,拟不必再行添设,希贵院速将办事细则及医师、药师、助产、看护等详细履历分别录送各两份,以便呈报”。

  集资造楼。医院的病房是利用旧阳湖县署的平房旧屋,地势低洼,砖地泥墙,晴天一层灰,雨天一汪水,冬天寒风刺骨,夏季闷热难当,对病员的治疗休养非常不利。据《新武进报》记载,1923年因梅雨连绵,水灌医院,门诊处水深两尺有余,来院就诊者,无不望“洋”兴叹。加上设备又不完善,诊务终不能令人满意。当时,全县每年事业经费约六七十万元,拨助医院仅一千元,区区之数犹如杯水车薪。医院和地方人士虽有改造扩展医院的愿望,终因经费困难,不能如愿。

  1929年冬,美教会凯思主教来常州视察,觉察到医院急需病房大楼和好的设备,决心利用他的势力来满足此项需要。其时正好贝德院长回美国休假,他利用度假之机四处活动。由于贝德的同学、“监理公会”会督甘保罗出面帮助,加上凯恩的努力,终于在“圣安东尼沃”这个地方,由富孀伊达·史蒂文逊夫人捐助2万5千美金作扩建医院之用,“监理公会”也同意拨助2万5千元美金购置医疗设备。同时,芮真儒夫人也将芮真儒生前的人寿保险金1000元捐助医院。地方士绅也表示愿意筹集2万元建造门诊室。病房大楼由无锡实业建筑公司承包,聘请上海江应鳞工程师建造,式样参照苏州博习医院的图纸。门诊楼由本城青山桥西上街钱虎大木匠承包。经过一年的筹备,1931年冬季破土动工。1933年夏,病房大楼、门诊楼两工程基本完竣。常州书法家唐驼书写的“武进医院”四个大字镶嵌在门楼正中。1933年7月1日,是武进医院创办十五周年纪念日,适逢新院将要竣工,因此决定乘纪念开院十五周年之际,一并补行新院奠基典礼。

  1933年7月1日下午2时,医院举行开院仪式。各机关、公团、士绅等中西男女代表300余人,聚集新大楼西首礼堂。会场在大楼前西首,先举行宗教仪式,后由钱琳叔、传教士霍约翰、副院长黄景度分别作了演说。最后,将医院历届报告和十五年的历史,第一任院长照片,历任及现任医生、职员的姓名,当日上海报和本城《武进中山日报》,现行银币、角子、铜元及来宾签名簿等,封存在紫铜匣内,砌入墙脚下,由来宾分别铲泥,外面盖上大理石。新建的病房大楼,中间4层,两翼3层,红砖红瓦,钢筋水泥结构,这在当时的常州城,确实令人瞩目。大楼的内部设备均系新式,颇为完善。整座大楼包括设备,对外宣称总预算为美金5万,折合当时中国币40万元。为了纪念已故院长芮真儒,1933年,看护学校改名为真儒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并在病房大楼另辟芮真儒纪念堂。

  沦陷期间。1937年“八·一三”事件后,日军侵入上海,很快延及常州。10月份开始,日军飞机经常飞临常州上空骚扰、轰炸,搞得人心惶惶。11月份,南京政府急电医院,命令携带重要药品和医疗器械等,随汽车撤往南京。医院接电后,立即停止门诊,住院病人迅速出院。医院贴出通知,愿意撤离者签名。当时,自愿签名的有60余人,由华克门、黄景度、吴福臻带领,携带一批重要药品和德园造爱克司光机等医疗器械,于11月17日在文在门内乘车撤往南京。没有去的人,自动分散,医院处于无人管理状态。1937年11月21日至23日,日军飞机连续对常州城大轰炸,常州城到处断垣残壁,一片凄凉。武进医院也未能幸免。门诊楼全被烧毁。病房大楼屋面大半被炸毁,东翼平台被炸穿,百分之八十的门窗被破坏。东园的四间一幢的宿舍全被烧光,六间一幢的宿舍东半部屋面飞去一半。四周围墙七处被毁坏。病房内的150张“席梦思”铁床全部不见。经历这场浩劫,医院物资已所剩无几。1938年9月,贝德从美国回到常州。他先到日本宪兵司令部交涉,日军同意医院复业。经过修缮房屋器具和采办物资后,本当开诊,但当时只有贝德医生一人,护士两人,难以应付。经段彦琛介绍,在戴溪桥乡下避难的杨堃、孙静霞来到医院。此后,一些医生、护士、职员陆续回院,门诊、住院的病人也渐增多。1939年下半年,“监理公会”拨款重建门诊楼。1940年春动工,深秋竣工。1942年8月,日军突然占领医院,强令医院人员限期离院,所有物资不准带出。并将医院改为“二十七师团第四野战医院”。

  院长更迭。1925年2月24日,芮真儒院长因患斑疹伤寒,在苏州博习医院病逝。博习医院遂派苏迈尔医生前来代理院长。1925年6月,美国“监理公会”派美籍医生贝德来院担任院长。1929年冬,贝德院长例假回美国休养,苏迈尔再次代理院长,中国人黄棫   任副院长。1930华夏,苏迈尔因苏州诊务忙碌,不能兼代院长,教会派赵乐门代理副院长。1930年秋,贝德休假完毕,回到医院担任院长。1936年夏,贝德再次例假回美国,院长由华克门代理。1937~1938年,院长由潘德生代理。1938年9月,贝德从美国回到常州。1941年11月,日美即将交战。贝德收到美侨集中上海的电报后,即将院务交待给杨堃,声明杨堃为院长。

  (二)公立武进医院时期(1942~1946年)

  1942年夏秋季节,常武地区霍乱流行,许多平民失去生命。而武进医院这样一所名闻四乡的医院,却被日军占领,老百姓不能入内治病,一时社会反映强烈。日军迫于压力,加上常州绅士江上达、赖倜等人的交涉,同意将座落在鸣珂巷陈家园的崇真学校校址改成医院,院名定为“公立武进医院”,并同意带走一部分医疗器械。公立武进医院由董事长赖倜、院长杨堃,护理部主任孙静霞,事务部主任段彦琛,带领医师8人、护士26人、护生10人、勤杂工20人前往开业行医。床位从30张扩展到120张。1945年8年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2月31日,国民党政府宣称:“本邑武进医院暨院内一切设备,自敌军缴械后,由军政部常锡接收组彭组长派员封存。”12月30日,贝德从美国来函,委托主持院务的杨堃医师代为负责接收。同时,“监理公会”已派美国人安迭忠博士到常参与接收事宜。1946年3月,鸣珂巷的住院病人迁入马山埠医院治疗,门诊仍暂时在鸣珂巷,直到马山埠门诊室修缮完毕,才全部迁回原址工作。而鸣珂巷院址则在七月份暂时改作时疫医院,设置病床40张,专治霍乱。

  (三)武进医院时期(1946年至1949年4月)

  1946年4月12日,贝德来到常州。1946年9月16日,福士德来院复任护士长。1947年4月28日,贝德应召回美国另有任用,由杨堃代理院务。7月份,杨堃赴美学习,教会聘请湖州福音医院院长翟培庆代理院务。翟培庆主持院务后,积极整顿。将特大号菲利普双灯泡爱克司光机装置在门诊2层,每天上午对外开诊。专设公共卫生护士,轮流到出院病人家中访问,按时注射防疫针。在卜弋桥设医疗站,在孟河设服务站。1948年9月,医院从教会捐得美金1200元,又从“援华委员会”筹得国币12万元,将病房大楼东西两翼加高一层,安置了几十张病床。因有国际女子部的捐款,指定为妇产科病房。1949年4月23日,常武地区解放。按军管会政策法令,武进医院照常营业。1949年6月,常州军管会派顾学之、费克恒、李培亮来院调查研究,宣传党的政策。之后,常州专署又派以陈剑锋为组长,由谢小帆、徐星钊,汪沛武等四人组成的工作组进驻医院。陈、汪负责建立党和工会组织,谢、徐负责建立青年团及护校学生会。同时,对全院的财产清仓造册。在此期间,医院成立“临时管理委员会”,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二、新中国建立后(1949~1978年)

   

  (一)武进医院时期(1949年10月至1955年4月)

  1949年深秋,赴美国深造的杨堃回国。他受贝德之托,回院复任院长。当时在位的翟培庆不甘拱手让位,而杨在医院资历深、声望高,也不愿甘居人下。双方活动频繁,角逐之势日盛,最后以人划派,医院处于分裂状态,人称“翟、杨之争”。后由教会仲裁,翟调任湖州福音医院院长,杨复任武进医院院长。“翟,杨之争”趋于平息。

  1951年5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继而华东区在上海沧州饭店召开关于“对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慈善机构的处理”会议。武进医院出席会议的有丰金生、顾峤若,杨堃三人。1951年9月19日,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常州区专员公署出具批文,决定接办医院。接办小组由秦和鸣、丁耀五、杨耀祖、汪洪贵、高德琢、荆仁康、于学红、陈秀中、万毓寿等九人组成。由秦和鸣任组长,丁耀祖、汪洪贵任副组长。1951年9月26日下午一时许,常州专署接办小组进入医院。翌日下午,医院成立学习委员会,杨堃任主任委员,丁耀五为副主任委员,贯彻接办事宜的各项工作。接办后,医院着手改革某些旧制度,首先把收费标准降低百分之三十,并明确规定,医院是救死扶伤的事业单位,凡来院求医者,都应尽力医治。医院专设社会服务部,处理贫苦病家的医疗欠款事项。接着,相继建立党、团、医务工会、学生会、民兵等组织及学习、办公、请假等制度。行政有专职院长,下设秘书、人事、总务、财务等职能科室,改变了旧医院管理上的落后状态。在医疗业务方面,建立院长领导下的科主任负责制,技术职称分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实习医师、护士长、护士等。并将“看护”改称“护士”,“茶房”改称为“工友”,提高护士、工友的政治地位。之后,全体工作人员都填表登记,列入国家编制。

  当时最突出的矛盾,是医疗用房不足。坐落在马山埠的门诊楼,是1934年按每天接纳100号病人的流量设计建造的。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门诊人数每天达500多号,现有医疗设施不能满足社会之需。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医院决定在局前街坐南朝北新建门诊大楼。1952年10月20日,在房地产交易所的主持下,医院以旧币二亿四千九百二十万九千二百元,购得本院北大门两侧的刘氏房屋62间,地皮3亩2分。以后又逐步征用土地4亩多。经过两年多的筹备,新门诊大楼于1954年11月25日破土动工。

  自1951年起,医院认真贯彻勤俭办院方针,成效卓著,经费开支基本做到自给自足。

  (二)常州市人民医院时期(1955年4月至1956年1月)

  1955年4月7日,武进医院改名为“常州市人民医院”。医院由常州市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医院朝着正规化的方向继续发展。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4月26日,新门诊大楼竣工,建筑面积1844平方米,造价184000余元。该楼系钢筋混凝土结构,上下两层,红砖红瓦,飞檐凌空,颇具民族建筑风格,在当时来说,不失为常州城内一座雄伟建筑。6月,新门诊大楼正式使用。分设外科、内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皮肤科、药房、放射科、化验室、挂号处、住院处、急诊室等科室,原门诊楼改作病房。之后,医院又先后建造了血库、门诊药房、挂号处、西药库、办公楼等辅助用房,从而缓和了医疗用房不足的矛盾。

  (三)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时期(1956年2月至1978年12月)

  1956年2月1日,医院又改名为“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6月20日,医院由常州市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改由市卫生局领导。按照“以普带专”的方针,医院相继设立肺科、胸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脑外科、消化科、心血管科、中医科等专科门诊和病房。由于专科的逐步设立,人才日趋定向发展,医疗水平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因经费开支基本做到自给自足,1958年4月8日至10日,全省73所市、专区医院院长云集常州,在医院召开城市医院整改现场会议。1962年冬,医院被省卫生厅列入试点医疗单位,着重贯彻《关于整顿医院组织设置、分工管理和建立工作程序条例》,简称《医院工作五十条》。在《条例》指引下,医院分设政治处、医务处、总务处三大职能机构,分工管理思想政治、医疗业务、总务后勤工作,健全和修改了会议、查房巡诊、重危病人抢救等十多种规章制度,使医院管理达到了新的水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8月,医院“破四旧”活动应时而起,大门口一对石狮子被敲毁,原礼拜堂(一西病区100号)内凡具有宗教色彩的图案均被铲除,墙角边“史蒂文逊纪念医院”的英文字母被黑漆涂改,毛毯、铁床、折椅等,凡有“USA”字样的均遭厄运。1967年7月,常州两派组织发生武斗,部分人员离院外出,医院工作勉强维持。9月,市内武斗愈演愈烈,医院除产科外,其他部门基本处于停顿状态。10月,部分病区恢复,但医疗工作极不正常。1968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支左”人员进驻医院,各派组织的10名代表临时组织成“大联合委员会”。6月20日,由常州市革命委员会批准,医院成立了“三结合”革命委员会。8月26日,第一批工宣队进驻医院。1969年9月,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实行综合门诊,医生、护士轮流值班,内外儿妇统看,病区实行医、护、工一条龙,护士可开医嘱。1969年12月至1970年3月,医院136名职工下放到省内各县,同时还抽调50张铁床及床上用品支援公社医院。由于人员骤减,设备调出,九、十病区被迫关闭。医院内管理混乱,医疗质量明显下降。1974年底,邓小平同志主持国务院工作,提出了对各行各业进行整顿的指示。医院修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纠正了综合门诊、医、护、工一条龙等违反医院工作规律的错误做法,医院工作稍有起色。后因“江青反革命集团”猖獗,刚刚建立起的秩序又受到严重干扰。

  在此期间,医院于1974年6月建成内科大楼,总面积2124平方米,上下4层,可放置病床200张,分别编为五、六、七、八四个病区。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从此医院进入了一个全面整顿、大治大变阶段。

   

  三、改革开放四十年(1978年至2018年6月)

   

  (一)医院规模总量实现腾飞

  土地。1978年,医院地理图基本呈“十”字形,南北长,东西窄。东邻原卫生进修学校、青山包装厂;西靠太平天国护王府、原救护站、原卫生学校;北起局前街;南至马山埠、日新街。土地总面积为22798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14658平方米。医院大门设在局前街中段,院内按地段划分为四个不同区域:北为门诊部,南为住院部,东为家属宿舍,西为医院机关办公楼。1992年,经常州市政府批准,向东征集市卫生进修学校等单位土地8600平方米建造门急诊大楼;向南征集日新街土地276 平方米建造6号楼。1999年,实施市政府规划继续向东向南拓展,征集马山埠民房土地10500平方米建造综合病房大楼。2002年,按照常州市政府(2002年第9号)《关于市第一人民医院规划的会议纪要》,常州市卫生学校原老校区地块划归医院使用。同年,与常州市红十字中心血站签订土地房屋有偿转让协议。2003年12月,与常州市卫生学校签订《土地房产转让协议》。2006年10月,晋陵中路435号常州市卫生学校的房地产正式转让。同年,局前街205号常州市红十字中心血站的土地房屋正式转让,土地面积2466.2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650平方米。2008年3月,按照常州市政府常政办〔2007〕130号办文单精神,常州市政府将局前街225号市计生委大楼按评估价协议转让给医院,土地面积1186平方米,建筑面积4881.48平方米。2009年5月,为进一步改善办院条件,常州市政府将局前街99号常春大厦主楼及辅房协议转让给医院,土地面积6763.6平方米,建筑面积18531.14平方米。2010年,医院出资从常州市卫生学校购入庄存与故居(今17号楼南),土地面积1060.81平方米,建筑面积1203.22平方米,作为党员、志愿者教育基地。2011年,购入晋陵路439号临街楼5层、6层,土地面积177.7平方米,建筑面积1429.4平方米,作为实验室用房。同年,购入东河沿63号市医学会房产,土地面积2327平方米,建筑面积3461.61平方米,作为学生宿舍。2016年9月,常州市政府办公室〔2016〕第23号会议纪要,将局前街176号常州市社保大楼资产无偿划转给医院,用于科研教育,今未完全交付。至2017年底,医院包含三块:主院区、局前街99号真儒大厦、东河沿63号。主院区地理图基本呈正方形,东临天成苑、春锦园居民区,南靠唐家湾路,西至晋陵中路,北起局前街。医院土地总面积为72990.51平方米。

  房屋。1978年,医院建筑总面积为14658平方米。至80年代期末,新建、改造、购买钴-60室等医疗、辅助用房共13689平方米。1985年,外科大楼竣工使用,总建筑面积4480 平方米。1989年,干部病房楼竣工使用,大楼4层,建筑面积2150平方米。至90年代期末,拆除房屋18790平方米,新建、改造、购买医疗、辅助用房共23844.49平方米。1990年,门急诊大楼启动筹建,大楼主体7层、局部8层,总建筑面积10650平方米,总投资1052万元。1992年12月23日动工,1995年正式使用。1998年7月,新建病房6号楼竣工使用,主体6层加地下室,建筑面积4486.24平方米,缓解了血液科、泌尿外科等病人住院难的状况。

  1998年,启动筹建综合病房大楼(今2号楼),5月,市长办公会议决定将该楼列入市政府重点民心工程。该楼于1999年12月奠基,2001年4月完成土建,2002年11月22日投入试运行。大楼主体18层,局部20层,总建筑面积45456平方米,为当时江苏省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病房大楼,楼内设置病床991张,所有病房卫生设施功能齐全,彻底解决病人上厕所难的问题。总投资20665.33万元。2002年,在原钴-60 机房东侧新建直线加速器机房,并对原钴-60 机房进行部分拆除后加盖一层,总面积达1600平方米,该楼2003年竣工使用。2003年,筹建综合楼(今5号楼),2004年11月交付使用,建筑面积5650平方米,集信息管理、行政办公、学术报告厅等多功能为一体。2003年,筹建门急诊综合楼(今1号楼),2005年4月奠基,2006年列入常州市政府重点工程,2008年6月投入试运行,2009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该楼建筑总面积68293平方米,其中地下一层7000平方米,地面主楼20层、裙楼5层。总投资34285.37万元。内设门急诊诊室248间,手术室4间,病床776张 体现人性化、集约化、智能化的现代化医院建筑要求。2010年,启动筹建3号综合病房大楼(今3号楼),该楼为“十二五”期间常州市重点工程项目,2010年12月奠基,2015年2月投入使用。该楼主楼25层、地下2层及1夹层;总建筑面积123385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22962平方米。负夹层、负2层为地下停车库及设备保障用房;负1层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地上建筑25层,为病区、手术室、产房、影像中心、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静脉配置中心等,病区内设床位1100张,手术室28间。投资7.9亿元。2013年6月5日,常州市政府研究决定在钟楼区新建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项目名称为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钟楼院区,由医院和市妇保院共同负责实施。同年12月奠基。该院占地约100亩,按1000张床位设计,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预算投资9.4亿元,今尚未启用。2000~2017年,拆除房屋65095.42平方米,新建、改造、购买医疗、辅助用房共307307.9平方米。至2017年底,医院建筑总面积308163.39平方米。

  床位。1978年,医院床位450张。1981~1984年,核定床位500张。1985年,床位增至560张,男、女普外科分设。同年,外科大楼落成,大部分外科病房搬入,至1986年床位增至600张。1989年,干部病房楼使用增设干部病房,床位增至643张。1995年,原门诊大楼改建成5号楼病区,部分内科病房迁入,床位扩增至830张。同年,相继在门急诊大楼地下室设立骨二科、在7层设立消化内镜中心、内科ICU,至2000年床位增至872张。2002年12月,综合病房大楼投入使用;2003年实际开放床位增至1143张。2004年,先后设立放疗科、干部一病区;2005年实际开放床位增至1261张。2008年5月,门急诊综合楼试运行,2009年4月正式启用,内科大部分二级科室病区床位得以扩增,实际开放床位增至1818张。2015年2月,3号综合病房大楼投入使用,综合病房大楼停用准备装修,各病区重新布局,实际开放床位增至2171张。2017年4月,恢复设立产科;6月,开设新生儿病房,实际开放床位增至2182张。

  医疗工作量。1978年,门急诊人次324389,其中急诊人次35865;住院病人总数10365,普外手术数1248例。1979~1994年,医院各方面发展逐渐加速。1995年,床位增至830张,专科建设全面细化,医疗工作质量和数量各项指标明显增长,门急诊人次909966,其中门诊人次825770,急诊人次84196;出院人次17538,手术人数8896。1996~2004年,相继增设专科、专家门诊,以及综合病房大楼启用,床位增加,且拥有标准规范的手术室,医疗工作量增长显著,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数、手术人数等三项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6.33%、6.91%、6.0%。2005年,门急诊人次突破百万,达1063634,其中门诊人次942221,急诊人次121413;出院人数33678,手术人数15620。2006~2015年,门急诊综合楼、3号综合病房大楼相继启用,实际开放床位扩增,医疗工作量高速增长,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数、手术人数等三项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31%、10.36%、10.31%。其中,2014年的门急诊人次突破200万,达2101814人次。据全省三级综合医院运行情况统计显示:2005~2009年,医院运行情况综合评价指标连续五年位列全省三级综合医院前五位;2005~2015年,出院病人手术总例数连续十一年位列全省三级综合医院前五位。2015年起,综合病房大楼重新装修停用,医疗工作量增长速度相应变缓。2017年,门急诊人次2270955,其中门诊人次1812129,急诊人次458826;出院人数99602,手术人数44743。各项指标长年稳居常州市各家医院之首。

  业务收入总量。1978年,医院业务收入158.1341万元,补助收入23.5万元。1981年底,固定资产总额281.25万元。床位规模逐年扩大,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总量的增长。1986年,因外科病房床位增加,业务收入达到1008.60万元。1987~1995年,业务收入每年平均以37.44%的速度增长。1995年,因增加内科病区,床位扩张,业务收入上了一个台阶,达到15148.90万元。1996~2010年,先后成立多个二级专科病区,综合病房大楼、门急诊综合楼等启用,实际开放床位大幅度扩张,业务收入每年平均以14.13%的速度增长。2010年,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达113958.32万元,固定资产总额8.75亿元。2011~2015年,业务收入每年平均以11.81%的速度增长。2015年,3号综合病房大楼启用,实际开放床位增加,业务收入达到214682.47万元,固定资产总额20.69亿元。之后,因综合病房大楼重新装修停用,增长速度略缓。2017年,业务收入233177.07万元,固定资产总额达25.14亿元,净资产8.79亿元。

  (二)医院等级创建实现跨越

  创建三级甲等医院。1991年,江苏省卫生厅下达关于实施医院分级管理的意见,成立江苏省医院评审委员会。1992年,医院着手进行调研,狠抓基础和内涵建设,投资硬件设施。1993年4月,被省卫生厅确定为第二批三级医院试点单位。全院统一思想,以志在必得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把争创三级甲等医院作为“八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对照等级医院部颁标准和省实施细则,逐条检查,逐项落实,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齐头并进。经过三年多艰苦创建,基础管理、医疗质量、专科建设、科研教育、行风建设等方面都产生质的飞跃,1994年12月,被评定为江苏省首批九所三甲医院之一,也是当时省地市级综合性医院中唯一的三级甲等医院。1997年,接受省三级医院复查。2008年,接受省卫生厅组织的三级甲等医院复核评价。2010年9月,接受省卫生厅组织三级甲等医院周期性评审。同年12月,再次被省卫生厅确定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3年,顺利通过省卫生厅等级医院复核评价。2017年,进入新一轮医院评审周期,院部成立三甲医院评审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江苏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版)》,围绕坚持医院公益性、医院服务、患者安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医院管理等六大方面共651个条款,进行分解、落实、整改、持续改进,编印《等级医院评审应知应会手册》;组成行政管理、质量安全、医疗技术、护理、药事、院感等六个专题工作组,协调解决评审标准条款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开展重点工作管理质量持续改进点评工作。更新编印《质量体系文件(2017版)》,建有岗位职责842项,工作制度816项,工作流程635项,诊疗操作技术规范1256项,应急预案146项,其他规范性文件296个。同年9月,顺利通过省卫计委三级综合医院评审。2018年3月,再次被省卫计委确定为三级甲等医院。各项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创建医学院附院。1995年初,医院抓住机遇,在三级甲等医院的平台上创建医学院附属医院。完善教育、科研两大职能,新设科教科,制订“九五”科技发展及人才培养规划。完善医院科技奖励办法,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探索教学科研合作途径。实施医学继续教育,对医护人员进行业务进修、外语培训、三基训练、提高学历层次,培育专科学科带头人、潜学科带头人和业务技术骨干进入各级人才培养工程。整顿、健全临床教学组织机构,建立并规范教学工作制度,充实和加强教师队伍,解决教学用房和学生宿舍等难题。1995年12月26日,经国家核工业总公司批准、常州市人民政府同意,医院挂牌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在省内首创领导体制、隶属关系及经费渠道不变的异地非直属医院管理体制,双方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方针进行医教研全方位的合作。1996年2月,医院内设苏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三系。2000年3月,获卫生部、教育部批准成为第二批合格的医学院附属医院。同年,随苏州医学院并入苏州大学而同步更名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8年3月,苏州医学院临床三系更名为苏州大学医学部第三临床医学院。2017年12月,按照《苏州大学附属医院合格性评估与准入实施论证办法(试行)》要求,接受苏州大学附属医院合格性评估专家组的检查,顺利通过评估。

  创建基本现代化医院。创建基本现代化医院是“十五”期间医院发展的总体目标。2002年4月,医院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申报江苏省基本现代化医院试点单位的请示。6月,省卫生厅将医院列为首批创建基本现代化医院试点单位。7月,医院成立创建基本现代化医院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围绕《江苏省基本现代化医院考评细则(试行)》,分步实施创建基本现代化医院的六个方面。第一,医院管理。实行综合目标责任制和院科两级负责制,签订医院临床、医技科室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出台临床医技科室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建立医院规章制度,全院实行岗位责任制。第二,医疗管理。制订医疗质量管理方案,健全医院质量管理网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专科设置合理,具备全院集中式ICU以及专科CCU、EICU、NICU、RICU病房。各专科均能开展等级医院标准规定的必备诊疗项目。2005年,医院有44个临床医技科室,其中省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4个、市级医学重点实验室1个。第三,医疗服务。2003年,全面开展整体护理服务。在常州市率先成立一站式门诊服务中心。门诊全面开展病人选择医生,尊重患者对疾病的知情权。门诊医技科室集中采血,简化流程。第四,医疗设备。连续投入超过3000万元,配备高速多排螺旋CT、MRI、DSA、直线加速器、大型全自动生化仪、彩色三维B超等高端仪器设备,为满足临床诊疗需求。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综合实验室,以及与血液科、肿瘤科、神经外科等重点专科相配套实验室,带动和促进一大批临床科研项目的开展。第五,信息化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计算机中心和计算机网络。建成具有三项交换功能、主干宽带为千兆光纤的宽带局域网,群集服务器系统。实施HIS系统的门诊、住院管理、病区医嘱管理、医技手术管理、药品管理、院长决策等子系统。在常州市率先实行电子排药系统,消除取药排长队现象。第六,基础设施。2002年12月,综合病房大楼投入使用,该楼具有楼宇自控、信息智能化等现代化配套设施,安装现代化物流传输系统,手术室采用国际先进的层流设施,22个层流手术间中净化级别最高达百级。病区设有单人间、双人间、多人间,满足不同层次病人需求。2004年12月,接受省卫生厅基本现代化医院考核评估。2005年3月7日,医院被省卫生厅批准为江苏省首批基本现代化医院,确立了医院在江苏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排头地位和区域性医、教、研、防技术指导中心的地位。

  (三)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专科/学科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医院着手整顿,行政机构重新调整,病区继续实行大内科、大外科的管理体制。至1983年底,大内科下属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肾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小儿内科、血液肿瘤科、普内科、干部病房。大外科下属泌尿科、胸外科、骨科、脑外科、灼伤科、普外科、小儿外科、五官科、眼科、皮肤科、口腔科、妇产科(产科于1983年10月并入常州妇产医院)、手术室。1984~2004年,先后设立放疗科、麻醉科、乳腺外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急诊科、ICU、风湿免疫科、骨二科、血液科、肿瘤科、核医学科、特需病区、骨三科、干部一病区、干部二病区、干部三病区。2006年6月,重组急诊科。2008年,血管外科从心胸外科分出,独立设置。同年,成立腹腔镜中心,使得腹腔镜技术在普通外科、妇科广泛开展。2012年,输血科单独设置。2012年,辟出ICU独立设置重症医学科。同年,成立临床营养科;撤销腹腔镜中心。2014年4月,心功能室成为独立的心功能科。2016年5月,设立康复科。2017年,先后开设产科、新生儿科、全科医学科。至2017年底,医院设有41个临床科室,11个医技科室。临床、医技科室设置齐全,符合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专科设置标准。

  1979年2月9日,开展第一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成活94天。1981年5月,成功抢救烧伤面积达88% (Ⅱ°44%、Ⅲ°44%)的病人。同年6月5日,在南京工人医院指导下,第一例心脏直视手术成功(先心室缺修补术)。1987年8月2日,成功施行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法乐氏三联症矫治术,填补了常州市该项手术的空白。1988年1月16日,成功施行首例输尿管镜取石术。同年2月20日,和上海第一医院骨科合作,为一名患股骨成骨肉瘤病人成功施行全市首例灭活再植手术。1989年3月29日,在上海教授指导下,为一名39岁晚期直肠癌病人施行非造血系统晚期恶性肿瘤自体骨髓移植术获得成功。同年7月14日,为一名因胃底、脾脏、全结肠、大肠、小肠越位进入胸腔导致呼吸困难的3个月婴儿施行手术获得成功。同年8月 6日,成功为一名妇女切除8×6×5厘米、重200克的巨大嗅沟脑膜瘤。1990年8月2日,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教授指导下开展放射介入疗法。同年8月8日,成功为一名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病人进行血液置换术。同年12月4日,成功抢救一名63岁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病人,为方便定期打开直视病灶变化,为病人腹部安装拉链。1991年1月31日,肾脏移植手术达100例。同年3月18日,施行市首例立体定向手术。同年4月23日,成功接活一名工人被钢丝绳勒断的左手4指。同年8月9日,为一名女中学生成功施行罕见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缝合术。

  医院在专科技术、人才、科研、设备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创建省、市重点科室,各临床医技科室在三级甲等医院专科技术水平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各自特色明显的专科技术优势。1998年5月15日,开展首例肝脏移植手术。2000年7月6日,实施首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获得成功。2001年5月24日,成功施行市首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病人存活15年。2003年3月15日,市首例自体肺移植在院获得成功。同年,成功施行吻合血管移植自体卵巢术;脐血干细胞移植突破体重30公斤界限。2004年,市首例胰肾联合移植在院获得成功;市首例独立完成的肝脏移植术在院获得成功。同年,成功施行市首例同种睾丸移植术。2008年8月1日,成功施行市首例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 同年11月6日,成功施行市首例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007年,被省卫生厅确定为首批开展人体肾脏移植、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和采集、心脏疾病介入诊疗资格准入的医院。2012年起,成为国家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2016年5月,成为国家卫生计生委高级卒中中心。至2017年,已能成熟开展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和神经介入手术、心血管无创功能和分子影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和治疗决策的应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小肠镜和超声内镜穿刺胆道引流术、支气管内超声技术、GIAC联合脐血体系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等核心技术;完成肾脏移植、肿瘤消融治疗技术等7个国家卫计委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以及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血液净化技术等44个江苏省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备案工作。

  各专科依托实验室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不凡成绩,2001年,泌尿外科学被确定为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合作单位。2011年,肿瘤治疗学被确定为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神经病学被确定为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联合共建)。2015年11月,肿瘤治疗学、神经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心胸外科学、普通外科学、血液病学、医学影像学、核医学、皮肤性病学等9个学科被确认为新一轮市医学重点学科,骨科学、消化内科学被确认为市医学重点学科培育点。2016年,肿瘤学成为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创新团队(A类)。2017年,妇科成为第二周期江苏省妇幼健康重点学科。至2017年底,医院拥有泌尿外科、消化内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血液科、肿瘤科、普通外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呼吸内科、核医学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病理科等15个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科为江苏省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另有19个常州市市级临床重点专科。

  人才队伍。1978年,医院工作人员总数561,其中医务人员数393,占工作人员总数70.05%。卫技人员中无正高级职称人员,有副高级职称8人。医院以“突出人才、搭建平台、自主创新、引领未来”为指导方针,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选拔、培养、使用的激励机制,启动实施院内人才培养“青蓝工程”。1997~1999年,先后有4人被列入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02年,8人被列为常州市831二期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2003年,6人被列为第二批江苏省333二期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4人被列为常州市831二期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6人被列为常州市卫生局百名人才工程培养对象,7人被列为常州市卫生局青蓝工程培养对象,7人被列为医院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004年,7人被列为常州市第二批831二期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2007年,1人被列为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8人被列为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009年,2人被列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人被列为常州市831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领军人才、7人被列为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1人被列为首批中青年骨干人才。2010年,入围常州市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6人、重点医学创新人才13人、青年创新人才28人,三项总数占全市卫生人才总数的46%。2011年,4人成为江苏省医学重点联合共建人才。同年,1人被列为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1人被列为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13年,1人被列为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训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4人被列为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14年,1人入选苏州大学首批东吴名医培养计划。2016年,10人入围常州市卫生领军人才培养对象,2人入围常州市卫生领军人才培养后备对象,28人入围常州市卫生拔尖人才培养对象,3人入围常州市卫生拔尖人才培养后备对象。2017年,1人入围第二周期省妇幼健康重点人才培养对象,25人入围科教强卫工程青年医学人才。至2017年底,有1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获全国先进工作者,2 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7 人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获常州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人获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获常州市十佳科技工作者,2人获苏州大学周氏教育科研奖,1人获苏州大学陈金荣生命科学英才奖,1人获中国医院药学奖----创新奖。2017年底,医院在职职工总数3413(含编外职工数1419),其中卫技人员3147人,占职工总数92.21%。卫技人员中正高级职称232人,副高级职称435人;医生中硕士、博士总数724人,占医师总数69.35%。护士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1127人,占护士总数64.1%。

  医疗设备。80年代初,医院大型医疗设备仅有500mAX光机、黑白B超等,能开展的医疗项目屈指可数。之后,医院多渠道筹集资金,医疗设备投资额逐年提高。在加强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加快常规医疗设备更新,集中财力引进高精尖医疗设备,带动和促进医学新技术和临床科研项目的开展。1990年,购置常武地区最早的全身CT机(美国GE公司Quicker9800型)。1996年,购置的178.89 万元日本大型全自动生化仪MERCK MEGA启用。1998年,购置的224.60万元日本东芝ECT(CA7100A/DI)、509.86万元美国DSA减影系统LCV启用。1999年,购置的356.72万元澳大利亚三维B超COMBI SON530启用。2000年,购置的1423.46万元美国磁共振成像仪PICKER eclipse 1.5T启用。2002年,购置的692.80万元德国多层螺旋CT SOMATOM 4排、235.04万元美国彩色B型超声诊断仪HDI-5000启用。2003年,购置的280.50万元美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ECKMAN LX4201启用。同年,筹资2000多万元购置瑞典Elekta全数字双光子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配备多叶光栅)、荷兰Nucletron数字化模拟定位机、电子射野验证系统(EPID)等启用,新建加速器机房。2004年,开设了放疗病区。2005年,购置的687.42万元德国多层螺旋CT16排启用。2010年,购置的1554.4万元Magnetom Verio 3.0T德国磁共振成像系统启用。2011年,购置的2138.3万元日本Aquilion One TSX-301A X线计算机断层摄像系统+注射器、1386万元德国Artis Zeego X射线血管造影系统、1336万元德国Artis ZeeBioplane X射线血管造影系统、1280万元美国100S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系统先后启用。同年,购置的2607.02万元德国Biograph mCT-S(64)4R正电子发射及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启用,满足肿瘤、心血管、神经等学科发展的需要,提升常州地区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治水平。2013年,购置的3600万元瑞典AXESSE直线加速器系统、1833.7万元荷兰Achieva 3.0T TX磁共振成像系统、1164万元PACS/RIS硬件存储服务器V1.0先后启用。2015年,购置的1930万元德国瑞士倍力曼高温高压灭菌器寄全自动清洗消毒器启用,推进消毒供应室的建设。2016年3月,消毒供应室通过江苏省卫计委的专家组质量验收审核。同年,购置的1609.82万元德国Defination Flash 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启用。至2017年,医疗设备固定资产总额达8.253亿元,其中万元以上医疗设备3919台(套),10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021台(套),100万以上医疗设备124台(套)。拥有甲、乙类大型设备18台,另有5台CT、核磁、DSA大型设备待安装。

  科研工作。1991年、1996年,医院先后召开第一次、第二次全院科技大会。2003年召开第三次全院科技大会,明确提出现代化医院更需要注入高科技内涵,再次激发广大医务人员科技创新的极大热情。鼓励各省、市重点科室开展医学科研,为重点临床专科建设与之相匹配的专科实验室,进行与疾病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综合实验室,于1999年7月重组内科实验室而成立,采用国际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重点在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方面展开研究。2002年被常州市卫生局确定为市医学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2002年10月,医院与瑞典隆德大学医学院签署协议,在综合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中瑞合作分子生物学实验室。2005年,成为常州市医学重点实验室。2011年,由常州市科技局资助,组建常州市个性化诊疗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肿瘤实验室,1996年6月,肿瘤科在省内率先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立“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生物诊疗中心”(肿瘤实验室),该室应用肿瘤生物诊疗技术开展肿瘤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诊断和研究,指导肿瘤早期实验诊断、预后监测、个体化治疗。2006年,被列为常州市高技术重点研究实验室建设计划。2010年,成为常州市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014年,经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审核成为江苏省肿瘤免疫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美现代医学实验室,于2007年7月成立,主要研究方向为缺血缺氧性组织损伤及保护、胶质瘤发生和发展的机制研究、儿童认知科学研究。2008年1月,成为常州市医学重点实验室。常州市临床药学中心,于2002年4月经常州市卫生局批准,在医院临床药学室基础上成立,面向常州市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咨询,收集、分析及传递药学情报,并配合临床开展药学研究。

  1978年,三尖杉酯植物中抗癌有效成分的药理、药化和临床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颁发的科技创新奖。1980年,骨髓活检的临床应用获常州市科技成果三等奖。1981年4月18日,睾丸自体移植获常州市科技成果成三等奖。1987年,NJS-7型多功能脑积水分流装置获省卫生厅医学技术进步乙级奖;子宫输卵管双氧水声学造影的临床应用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88年12月25日,微电脑鉴别诊断八种血液病、医用橡胶食管扩张条项目分别获常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骨髓输注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诱导对同种异体移植肾特异性免疫无反应研究获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气囊夹板治疗闭合性跟腱断裂技术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这是自80年代以来,医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第一个部级科技进步奖。借助苏州医学院隶属核工业部的优势条件,扩大医院科技进步奖申报渠道。1997~1999年期间,通过这一申报渠道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1999年,胆道子母镜临床应用获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我国4~12岁儿童P300认知电位正常值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肿瘤转移灶浸润淋巴细胞的临床应用研究、WY-8403T型万友胸腹腔气液自动诊治仪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等3项课题均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CAPD患者家庭内预防感染措施与腹膜炎发生率相关分析的研究获中华护理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全市卫生系统第一个获得该级别的护理科研成果奖项。2002年,肺大疱临床分型与微创外科治疗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医院具备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2006年4月,肾移植受者并发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相关研究获2005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1月,新型人类载脂蛋白M的功能与调控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获2008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1月,认知功能的神经心理脑机制研究及认知障碍的诊疗评估获2009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7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与医院共建的生物医学转化研究基地、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常州基地医院正式挂牌。2013年12月,被江苏省卫生厅认定为江苏省首批转化医学基地。2014年12月,被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确认为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2017年9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试验研究所”正式揭牌,逐步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生物等效性试验及新药Ⅰ期临床研究项目。2017年11月,成立首个院士工作站----周良辅院士工作站,与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紧密合作。2013~2017年,立上各级科研项目32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项,省部级项目46项,厅市级136项、局级95项。获各类科技进步奖29项,其中省级奖3项,厅、市级奖28项。获各类医学新技术引进奖70项,其中省卫计委医学新技术引进奖3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240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在省级以上医学刊物发表论文1945篇,其中中华级杂志324篇,SCI收录论文517篇。 编撰出版专著34部,其中主编13部,副主编6部。

  教育教学。70年代末期,医院除担负区医院、单位保健站、邻近县、公社医院医务人员进修教学任务和常州护校、南京医学院、镇江医专、苏州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等大专院校的部分实习生辅导任务外,还承担着常州护校、常州医专、医生进修学校和院外各种业务学习班的部分兼课任务。80年代,教学范围逐步扩大,接受南京医学院、苏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等专业本科生、镇江医学专科学校大专生以及苏州卫校、南京卫校、常州卫校等中专生实习。1991年后,实习生源不断扩大,人数逐年增多。1995年,实习生管理明确隶属科教科。制定实习生入科教育制度、实习生宿舍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实习生接受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至2017年,已成为苏州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常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大学、南通大学、徐州医科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江苏卫生建康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医药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实习带教基地,承担医疗、口腔、影像、检验、麻醉、药剂、全科、营养、儿科、护理等专业的本科、大专等层次学生的实习带教。

  1995年12月,医院成为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1996年,先后设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放射诊断学、中医学、耳鼻咽喉科学、眼科学、口腔科学、神经病学等10个教研室。同年9月,正式启动苏州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四年级一个大班60名学生临床课程教学。1998年2月,成立皮肤性病学教研室。同年,通过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教委的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基地评估。2000年,首次在院内举行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2008年4月,设立临床肿瘤学、临床麻醉学教研室。同年,接收苏州大学医学部2005届秋季留学生班70名外籍学生的本科教学任务。2009年6月,经苏州大学研究生部、医学部批准,首次为自己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举行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2010年4月,设立核医学、全科医学教研室。2011年,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后流动站合作招收第一位临床医学博士后。2015年,成立博士后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成为苏州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16年,获批成立苏州大学第三及其他临床医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2017年12月,首批3位博士后通过出站考核。至2017年底,设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中医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口腔科学、皮肤性病学、放射诊断学、核医学、临床麻醉学、临床肿瘤学、全科医学等临床教研室15个;博士研究生培养点14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30个;有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4人;招录培养博士研究生117人,硕士研究生574人。持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423人,其中受聘教授8人、副教授18人、讲师149人。

  1984年以来,医院加强在职医务人员业务学习和知识更新,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定级定职考试、短期参观考察、选派外出进修、学历继续深造等。1990年,成立继续教育委员会,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实施以学分累积制形式的医学继续教育。1993年,成立临床住院医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继续教育办公室、临床住院医师继续教育考评委员会,贯彻江苏省卫生厅临床医师继续教育暂行办法的精神,落实开展第一周期继续医学教育实施方案。1996年,贯彻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江苏省卫生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细则,重点抓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轮转、理论考试、技能考核三个环节,在省、市各次考试考核中通过率均达100%。1997年,启动第二周期继续医学教育实施方案。2000年,首次举办江苏省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消化内镜诊治新进展学习班。同年,全面实施继续教育证书制度,继续教育工作步入新阶段。2001~2005年,实施第三周期继续医学教育方案。组织医务人员参加必修课考试。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03年,与上海中山医院合作,建立远程继续教育网点。当年开办六个继续教育专题科目,231人次获得相应学分。2005年,首次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急诊消化内镜临床应用新进展学习班。2008年,已具有完善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神经内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皮肤科、麻醉科、影像科、病理科、检验科等14个普通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和考核方案,五年、三年培训覆盖率、合格率均达100%。同年5月,被江苏省卫生厅列为省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1年,成为首批国家级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单位,国家发改委下拨专项建设资金1100万元。2012年,成为江苏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省级示范基地,下辖红梅、北环、雕庄等三个基层社区实践基地。2014年,成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认定的首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含28个专业,下辖常州市肿瘤医院、儿童医院、溧阳人民医院等三个协同医院。全科医学培训并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成为其中的一个专业。2015年,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管理,向各科室、医联体、社会开放医疗技能培训。2016年,成为英国剑桥大学医院UKeMED项目在中国地区第一家合作单位,开展远程医疗教学活动。2017年,取得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资质。2000~2017年,共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31项、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12项。2006~2017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招收住院医师828人;2008~2017年,招收全科医生129人。

  合作交流。1986年,胸外科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签订2~3年内开展主动脉瓣与多瓣膜置换术及其它复杂病例合作协定。1989年,与广州第一军医大学附属珠江医院签订筹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血液透析室以及肾移植技术合作协议;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合作建立体外震波碎石中心;与总参炮兵指挥学院联合开设减肥专科门诊。1992年,与第一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建立血液净化、器官移植技术合作。1996年,与北京医科大学组织与胚胎学系开展科研合作;与上海中科生物医学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中科常州一院肿瘤生物诊疗中心。1997年,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合作,建立介入医学影像系统临床试验基地。2005年,与中国科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建立放疗技术合作。2008年,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合作成立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糖尿病联合诊治中心。2017年,成为西京消化病医院常州整合医学中心。2018年1月,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合作建立“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技术协作中心”。

  随着医院规模迅速扩大和医教研水平不断提高,医院对外交往日益频繁。1984年起,先后与美国、日本、香港、法国、瑞典、德国、英国、韩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和地区医疗机构往来访问、考察及学术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合作进程,智力引进,构建平台。1987年,常州与日本高槻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医院每年向该市三岛救命救急中心派出专业研修人员,彼此间的交流互访延续至2009年。1994年,与日本国民间车检工场及建设业合作建立常州永康脑神经重症监护中心。1995年,与加拿大J&W投资集团公司合作建立常州康佳外科医疗中心有限公司;与香港西域公司合作建立常州康康血液净化肾移植中心。2002年,与瑞典隆德大学医学院建立中瑞合作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每年有瑞方专家到实验室指导工作。2006年,与法国佩提亚-萨勒佩提亚(PITIE-SALPETRIERE)医院集团结为友好医院,并相继成立法国佩提亚-萨勒佩提亚医院集团/中国常州第一人民医院医疗合作中心,以及骨科医疗合作中心、血液科医疗合作中心、巴彬斯基神经内科医疗合作中心。2007年,与美国耶鲁大学夏萤实验室合作建立中美现代医学研究中心。2008年,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市立医院缔结友好医院,并先后建立泌尿外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消化内科、眼科等五个医疗合作中心。同年11月,成为江苏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2009年,与法国佩提亚-萨勒佩提亚医院集团成立神经外科、眼科、肿瘤放射治疗等三个医疗合作中心;分别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英国密德萨斯大学中医药研究学院、英国伦敦荷默尔顿医院成立友好合作中心;成为英国密德萨斯大学中国实习指定医院;与法国佩提亚-萨勒佩提亚医院集团成立泌尿外科医疗合作中心。2010年,与佩提亚-萨勒佩提亚医院集团成立神经内科医疗合作中心;成为世界法语区国家青年肾脏病专家协会中国合作医院、法国国家公共健康高等学院中国指定实习医院;与法国神经外科协会、法国佩提亚-萨勒佩提亚医院集团共建中法神经外科合作研究中心。2011年,成为全法神经肿瘤医生协会中国合作医院。2012年,与法国佩提亚-萨勒佩提亚医院集团成立心内科、消化内科、神经放射科等三个医疗合作中心。2013年,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附属皇家维多利亚医院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三个医疗合作中心。同年12月,与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斯特里奇医学院签署合作协议。2016年,与英国剑桥大学医院签订UKeMED项目合作协议。

  (四)医院服务能力实现新飞跃

  护理服务。1982年4月,本着创出新路子的改革精神,医院开始在部分病区改功能护理制为责任制护理,护理范围包括病人的治疗、护理、饮食、心理卫生等四个方面。1983年,责任制护理模式在心内科试点,每名责任护士负责管理2~3个重病人。1984年,中华护理学会在常州召开全国首次责任制护理现场会,推广医院的责任制护理经验。1989年,责任制护理全面推开。90年代,护理行业引入系统化整体护理国际护理理念,对病人实施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全方位整体护理,谁当班谁负责。1997年,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在先后肿瘤科、外科综合病房、消化内科、普外科、骨外科等病区相继试行;1998~2000年,先后扩大至血液科、泌尿外科、乳房外科、心内科、烧伤科、五官科、肾内科;至2003年,已普遍实施。2008年,作为江苏省卫生厅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单位,在省内率先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逐步在全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2010~2011年,先后有35个病区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2011年,创建以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护理前辈孙静霞名字命名的“静霞护理”品牌,设计品牌LOGO,确立服务主题和服务规范。2013年3月,“静霞护理”品牌注册为商标,6月,获常州市窗口行业十佳服务品牌。同年起普遍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至2017年,优质护理病区37个,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0%以上。

  从90年代开始,通过进修学习、专科护士培训等途径,充实专科护士护理理论水平,带动全院护理技术发展。1993年,制定26个专科、172种疾病、92种诊疗技术的专科护理技术常规。2005年,形成肾、肝、心脏、自体肺、干细胞等器官、细胞移植的专科护理规范,在专科护理管理和专科护理技术上形成特色。根据专科发展需要,分别成立皮肤护理组、静脉治疗护理组、糖尿病护理组、护理科研指导组等,实施专家型护理,对护理专科问题进行会诊和指导。2007年,血液净化中心成为江苏省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基地。2008年7月,在常州市率先开设PICC护理门诊;10月,开设造口伤口护理门诊。2009年,成为南京造口师学校国际造口师临床实习基地。同年10月,开设糖尿病护理门诊。2011年,手术室成为江苏省手术室专科护士实习基地。2012年,手术室成为江苏省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骨科成为江苏省骨科专科护士临床实习基地。2013年,神经外科成为江苏省神经外科专科护士实习基地,消化内科成为江苏省消化内科专科护士实习基地。2017年5月,开设常州市首家骨科护理门诊,成立常州市首家伤口护理中心。至2017年底,建有护理工作制度58项、护理工作流程258项、护理常规877项、应急预案34项、岗位职责448项。共有糖尿病、伤口造口、静脉治疗、管道、康复、营养、疼痛、气道、护理科研网络组等九个护理专业组,指导全院的复杂、疑难、或跨科室和专业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操作技术;获国家级专科护士资质证书2人,获江苏省专科护士资质证书61人;完成省级专科护士728人的培训。2018年1月,消毒供应中心成为国家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实践基地,为江苏省首家获得该认证的基地。

  门急诊服务。1978年以后,门诊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和重视,逐步走向正规。1983年底,门诊临床科室14个,辅助科室诊室14 个,急诊专科诊室3个。1984年起,随着临床二级专科的设置,陆续开设二级专科门诊,基本满足市民看病就诊需要。1992年,开设专家门诊,由各科享有盛誉的专家分别在固定时间坐诊。初始开设8个专科的专家门诊,之后陆续增加。2001年,设立电子屏、触摸屏、互联网等多媒体导医查询公示系统,提供即时咨询服务。2003年,在常州市率先成立一站式门诊服务中心,统一一线窗口优质服务内容及标准,集咨询释疑、导医导诊、健康宣教、帮困助残、便民惠民、查询服务、清单打印、发放报告、预约挂号、投诉处理、门诊审批、简易门诊等功能于一体,提供敞开式零距离一站式服务。2000年4月,成立高级专家会诊中心,坐诊专家为获政府特殊津贴,或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或担任省、市级各专业学会正、副主任委员等。同年10月,率先在常州市试行门诊病人选择医生,实行三级医师候选制。2004年,开设内、外科夜门诊。2005年8月,开设周日门诊,设11个专科,成为常规门诊诊疗形式。同年,对输液病人实行座位等候的巡回站立式服务。2006~2007年,先后开设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市行政中心门诊部、老年大学门诊部、老干部活动中心门诊部,面向社会提供全科医疗和医保服务。2009年起,陆续开设鼾症、骨质疏松症、关节炎、淋巴瘤、老年记忆障碍、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专病门诊。2010年,开始在门诊各层增设自助挂号机,方便病人挂号、缴费。2012年2月,成立门诊预约诊疗服务中心,负责专家、专科门诊以及检查的预约。2012年,开设脑血管病联合专家门诊。2016年7月1日,门诊全面停止静脉输注抗菌药物。至2017年底,共开设专科门诊42个,专家门诊41个,专病门诊41个。

  1978年前,急诊室分设抢救室,治疗室,内、外、儿急诊诊疗室,观察室。工作人员不固定。1981年起,调配内、外科主治医师各1人专事急诊工作。同年,被常州市卫生局确定为全市急救中心。1988年8月,成立急诊科,下辖急诊室和观察室。1989年5月,成立重症监护病房(ICU)。2004年,观察室易名120病区,设定15张床位收住病人列入住院管理,参照病房化管理模式;另保留观察室,有15张床位。2006年6月,ICU、急诊室、观察室、120病房合并,重组急诊科。急诊室不再由内、外科轮流派医师,由急诊科医师坐诊,工作人员相对固定。急诊区域内临床科室有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儿科、急诊耳鼻喉科、急诊眼科、急诊口腔科、急诊皮肤科。2008年,急诊科建立以急诊科医生为主导、多学科合作的全新急诊医疗模式。ICU主要承担院内外各种危重疾病及常州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任务。2012年8月,在ICU基础上成立重症医学科,其建制符合卫生部《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标准,成为常州以及周边地区危重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的核心单元。2017年,急诊区域增设急诊产科。同年9月,急诊抢救室配备独立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复苏室、以及相对固定的急诊心衰单元。至2017年,急诊区域内抢救室、各专科诊室、医技科室、辅助科室齐全,施行一站式急救医疗服务,急诊绿色通道畅通。

  传染病防治、应急管理。1978年以前,传染病防治工作以预防接种、卫生宣教为主。之后,随着国家《传染病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颁布,传染病疫情管理成为重点,由专人负责传染病疫报管理。1993年底,建立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网络。2004年,按照卫生部要求,实行疫情网络直报。1991~2000年,建立结核病病人接诊、检查、观察、确诊、登记、转院等操作程序,不再接收结核病病人留治。2003年4月,全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为防止SARS疫情在常州地区蔓延,开辟独立的诊治留观区域,在隔离区内设置体检室、发热门诊、输液室、观察室,药房、化验室、X光检查室等。累计接诊11252人次,对3043名发热咳嗽病人进行详细检查,其中留观126人,转送定点医院5 人。2004年4月起,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因病死亡病例进行网络直报。SARS之后,国家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2006年,成立院卫生应急办公室,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日常管理和综合协调工作,实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疫情报告值班制度,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处置能力。按照结构合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要求,建立含管理、医疗、院感、护理、后勤保障等人员的急救小分队。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处置细则、各类应急预案、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开展应急演练、以及应急设施的维护和检测。2008年,“五一二”汶川地震,先后派出两批医疗队奔赴救灾前线,医院收治伤员共52人。被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残疾人联合会授予省地震伤员康复医疗工作先进单位。2008~2009年初,完成4403人次“三鹿奶粉”事件患儿的筛查。2009年,收治江阴璜土化工厂双光气中毒病人204人。2011年,组建院24小时生命救援队,对住院危重患者及时实施救治。同年,收治常州郑陆“一○一六”氯气泄漏事件氯气中毒病人17人。2014年8月,收治江苏省苏州昆山爆炸事件的5名伤员。因在昆山爆炸事件医疗救治中表现突出,获江苏省卫计委的通报表扬。2015年6月,派出骨干医护人员参加常州市卫计委医疗工作组参加“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医疗救治。2003~2017年,建立各类应急预案146项。2010~2017年,开展7次大规模应急演练。

  信息化建设。1987年,引进常州国光计算机厂生产PDP微机,用于药库的药品、医疗器械等管理。至1989年,陆续购置IBMPC-XT、SUN-286等微机,在常州市卫生系统率先使用微机管理病案统计、财务工资、人事档案。1993年,与常州市卫生局点对点成功联网。1995年,着手全院联网;启用后勤物资管理系统。1996年,成立计算机中心,建成计算机主机房;门诊挂号收费系统试运转。1997年,将信息化建设列为基本建设重点工程,启动建立HIS系统,门诊挂号、收费首先实行微机操作。2000年,涵盖出入院管理、病区管理、医技管理、手术管理、药品管理等若干子系统的医疗信息管理系统上马,HIS系统初具规模,并与常州市医疗保险中心联网,为适时进入常州市医疗保险系统、执行医疗保险政策奠定基础。同年,设立信息科。2003年,WWW.CZFPH.COM独立网站建立运行;LIS检验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实施。2004年,PACS、RIS系统陆续在放射科及其它医技检查部门实施;实施成本核算、远程医疗与医学教育、电子图书馆等微机管理系统。2007年9月,HIS全面升级,实施病区医生工作站,开展病区电子病历系统试点;建立医院协同管理平台。2009年,门诊医生工作站上线,实施门诊电子处方,所有病区实施电子病历。实施检验标本条码管理。物资管理系统实现申领无纸化。输液管理系统、儿童输液排队叫号系统上线。完成与社区公共卫生信息平台接口。2011年,新PACS/RIS系统上线,实现图文报告及影像实时调阅。实施OA系统、体检管理系统。2012年,核心设备更替完成,实现2+2的核心架构、核心服务器IBM3850、存储EMCVNX5500。设置防火墙、网闸设备、防毒墙,加强边界风险管理。建立电子申请单和预约平台,心电管理系统上线,实现从申请单到报告、查询电子化。建立医学知识管理平台,便于在内网上查看电子信息。通过卫生部电子病历功能应用水平分级三级等级评价。2013年,实施临床路径系统、HQMS数据上报系统、医德考评与反统方软件、技术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系统、感染管理监控系统、医保费用控制系统、营养膳食管理系统、数字化病案信息系统。更新内网医学数字图书馆和中、外文期刊数据库。在信息安全的三级等保测评中,HIS三级,LIS、PACS的二级定级获得市公安局备案通过。2014年,移动输液、移动护理、移动医生查房、信息集成平台、日间病房信息、新病案附页、医技科室确费、抗菌药物管理、LIS微生物、手术麻醉等系统上线。2015年,无线输液、日间病房与日间手术、预住院、静配中心、消毒供应可追溯等系统、医院数据平台均上线,建成使用双数据中心,虚拟机系统。2016年,实施护理文书、无线护理、用血申请单电子化、门诊就诊实名制项目、手术分级管理;自助机和收费窗口试行扫码付费。2017年,CIS5.0试运行;实施不良事件上报软件、血液追溯、财务成本核算、预算软件、急诊重症信息、胸痛中心软件、核医学、数字化后勤管理等系统。完成PACS服务器扩容、核心设备更替、机房改造、三级等保测评、CIS5.0服务器及存储、外网虚拟机系统等硬件项目。至2017年底,有主机房3个;核心交换机4台,其中cisco6509 2台、阿尔卡特朗讯2台;接入层交换机250台;物理服务器78台;虚拟化3套;存储15套,以及全系列的网络安全设备。

  (五)管理工作实现改革创新

  管理体制改革。1983年3月,在制剂室试行以合同与科室定、指标小组包、任务个人包为内容的经济责任承包制,打破制剂室吃大锅饭的局面。1984年,医院正式启动各项改革。改革领导体制,明确党政分工,实行院长、科主任负责制。改革分配制度,打破原有奖金发放“大锅饭”模式,实行按不同工作内容的岗位责任制经考核后发放津贴和奖金。改革职工公费医疗制度,采取个人包干、结余归己的方法,有效遏止公费医疗费用逐年上升和药品浪费。在业务部门则选择性地试行护理责任制、口腔技术经济责任制等改革。1987年,随着全国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全面推开,医院成立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专业设置比例结构、岗位职责、任职条件以及申报程序等,并试行评聘分开。1988年,改革党群工作机构设置。1989年,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实行科室自查、大科检查、院部抽查的三级质量控制考核,有效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1989年,受卫生部委托,承办全国强化医院质量管理与医院经营机制研讨会。1995年,试行制剂室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以质量管理为前提、成本核算为核心,实行半企业化管理。1996年,实施综合目标责任制管理模式,从经济、效益、质量、行为等指标,全面评价科室目标实施情况。1998年,因制剂流水线停止生产,制剂室半企业化管理也随之终止。2004年起,对临床、医技科室实行医疗、科技、效率效益、行风等指标的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年终进行考核奖惩。2005年起,对职能科室实行工作任务、工作质量和行风、精神文明建设等指标的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管理。2006年起,实行临床、医技科室医疗安全风险金制,实现医疗安全责任管理,建立考核体系。同年,在各科室分别实行党风(行风)廉政风险金制、生产安全风险金制,开展党风(行风)廉政、综合治理(治安、消防、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管理。2008年起,逐步完善临床、医技科室综合目标责任管理,先后纳入护理、工作效率、医保运行、医院感染管理、预保、科室综合管理等内容。2010年,按照常州市卫生局有关规定,取消医疗安全、生产安全、党风(行风)廉政等三项风险金制。2013年,制定医院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办法,从组织管理与分工、目标责任书及其签订,到考核与计分、奖励作出明确规定,实现目标责任制管理的制度化、常态化。

  人事(干部)制度改革。1984年,医院启动干部制度改革,中层干部由任命制改为任期制。1991年,中层干部、科主任、护士长由任期制改为聘用制,聘期一般为两年。院职工代表大会每年一次对上述干部在思想道德、敬业精神、团结协作、廉洁自律、开拓创新、工作实绩等方面进行民主测评,作为干部考核、评优、提拔的重要依据。2000年,按照常州市卫生局人事制度改革要求,积极稳妥地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编制管理工作。2001年,作为试点单位,制定实施全员聘用制管理暂行规定及具体方案,实施聘用制合同的签约,签约率达98%。2003年,根据中组部《干部任用条例》、江苏省《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推进干部制度改革,经过调查摸底、考察论证、发扬民主、充分酝酿,首次实施党、政职能科室负责人竞聘上岗。2004年,根据业务科室干部职数配备原则,首次制订并实施科主任岗位设置方案(试行),实行部分岗位竞争择优上岗和多数岗位民主推荐、考核聘任相结合的方法。2005年起,护士长聘任工作纳入医院干部工作统一管理。2005年,根据常政发(2004)250号《关于颁发常州市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暂行办法的通知》,经院职代会讨论,通过《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实行人员聘用制实施方案》,实行以岗定职、岗变薪变的动态管理机制。根据用工方式,开展聘用合同的变更、续签、新签等工作,实行人员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2011年,探索建立中层后备干部队伍选拔培养制,经过科室推荐、支部讨论、组织考察、党委审定、全院公示,与干部数量1:1匹配进行选拔,三年为一周期,进行滚筒式调整培养。2014年,苏州大学医学部第三临床医学院教研室负责人聘任工作纳入干部工作统一管理。

  财经体系改革。2000年8月1日,常州市正式启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医院被确定为首批定点医疗机构。医院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做好各项配套改革工作,以最快速度当年即完成病区医疗管理程序升级新系统,实现与市医疗保险中心业务联网。2000年,向社会公开各种医疗收费项目价格标准的电子版本,方便群众查询,接受社会监督。同年,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降低药占比。为控制药品费比例,对各临床科室下达药占比控制指标,明确规定药品费不计入科室经济指标核算范围。2001年,由市卫生局召集、医院牵头、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参加,进行全市第一次药品集中招标,招标品种14个。随后每年招标一次,品种逐年增加。同年,奖金实行科室二次分配,将工作人员的实际收入同工作质量与实绩挂钩。2002年,手术室、麻醉科实行以甲、乙、丙、丁等级手术分类统计及医疗质量为主的经济核算体系。2002~2003年,成立院成本核算工作小组,逐步启动成本核算前期准备工作。2004年,先后启用适于成本核算的专用物资管理系统、专用成本核算软件,分别对业务科室进行成本核算,以此为基础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2005年起,执行江苏省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大型设备检查项目标准明显降低。实行住院病人每周费用清单制、门诊收费公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医疗服务的透明度。同年,在全市卫生系统率先成立独立的审计科,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内控原则,建立使用、采购、定价等三权分立的管理体系。2006年,修改奖励分配制度,奖金核算从收入成本转变为利润分成,以控制各种消耗支出。2007年,试行新的奖金分配方案和院科二级分配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举的绩效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政策向一线岗位、技术创新、优秀人才倾斜。2008年,完成财务流程优化方案,实现挂号、收费一体化,入院、预交金缴纳、出院结账一体化。2012年,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重要决策,根据市人社局、财政局、卫生局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实施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2013年,加入常州市卫计委卫生财务信息平台,所有会计数据实时上传。开展会计电算化,取消手工做账模式。2015年10月31日零点起,实施医药价格综合改革,药品按实际进价(零差价)销售。2017年8月,引入用友成本核算软件,建立会计、成本、预算、分析一体化平台,实现财务一体化管理。

  质量管理创新。1988年5月,医院成立改革办公室,开展全面质量管理(TQC)。1990年,受卫生部委托,主办一期医院全面质量管理(TQC)学习班。1991年,改革办公室更名为质量管理办公室。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对数理统计、综合医疗评价、标准化建设、PDCA循环、质量目标管理、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分级管理、科室专业合格标准评审等理论和方法作系统研究和实践,运用控制论原理探讨对医疗、护理、医技、药剂、行政、后勤等各部门质量控制的具体方法,建立医院质量管理基本体系。该做法得到卫生部的充分肯定,全国各大医院相继到医院观摩。1991年,院部成立院学术委员会、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各科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至1994年,围绕创建三级医院各项质量要求,制订相应工作条例,开展医疗质量教育,落实质量责任制,建立质量监控系统,健全质量信息反馈渠道,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总体达标。2001年,规定三级医师查房的次数、内容,强调查房质量。明确较大手术、复杂手术、疑难手术、新开展的手术均需进行术前讨论,确定术前讨论的具体病种、讨论的内容,完善重大手术术前讨论制度。强调死亡病例、疑难危重病例的讨论。建立科室、病案室、专家督查组的病历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医务处定期参与科主任查房,督促落实科主任查房制度。2002年,加强临床低年资住院医师管理考核、卫技人员晋升技能考核;贯彻江苏省各级医师手术权限规定,修订各级、各类人员技术操作及手术权限。2004年,恢复业务院长查房制,重申行政科主任查房有关规定,强化院科二级质量管理。落实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强调三首负责制。制定临床低年资住院医师管理考核办法。2005年,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临床诊疗、护理规范,完善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制订并下发包括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分级护理制、疑难病例讨论制、会诊制、危重患者抢救制、术前讨论制、死亡病例讨论制、查对制、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交接班制、技术准入制等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重视医疗过程的全程监控,建立病历三级质量控制体系,成立住院病历质控组、门诊医疗质量检查组,加大对病历书写、合理用药的督查考核,实施处方公示制。发挥行政值班科主任的作用,每晚抽查现住院病历、门诊处方。制订三基三严训练制度、计划及培训考核方案,组织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和考核,进行三基理论考试。实施医务人员聘任职称前技能考核。按照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的原则,监测诊疗常规的落实情况,实施医务人员不良行为记录制,建立医务人员个人档案。制订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及分级管理制度;对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生物制剂用量进行动态监测,实施超常预警制度。同年7月,成立处理医疗纠纷专门机构:医患关系协调办公室。2006年,实行抗生素分级使用管理;运用计算机实时监控各级医师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实行超常预警制度;实施抗菌素药物临床应用质量考评奖惩措施。制定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及处方管理的实施细则、管理制度、管理流程,规范麻醉药品管理。对专科表格式病历及各类检查化验的申请单、报告单进行统一规格的印制,完成病历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2007年,建立科室质控、病案室质控、病案质量专家督查的三级质控方案,制定各级质控的职责和工作制度;编制临床运行病历质控标准和病案终末质控标准。实行医学检验、检查项目“危急值”报告制。2008年起,实施低年资住院医师培训考核办法、实行低年资住院医师夜自习。2009年,加强手术分级动态管理,建立三类临床医疗技术、器官移植技术、心脏介入技术的医疗技术档案。逐步开展卫生部规定的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2010年,制定单病种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开展单病种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行营养药物使用管理。2011年,通过省卫生厅患者安全目标管理评审。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实行抗菌药物处方点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考核、奖惩。同年5月,承办江苏省医院协会第二届医疗质量管理论坛,医院作“加强医疗环节质量管理,提升整体质量水平”交流,管理新举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肯定。2012年,推进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建立临床路径三级医疗控制体系。2013年,开发并实施医务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建立医务人员个人技术档案。实施数字化病案管理。创办《质控简报》。建立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授权及审批管理制度、停止机制,将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纳入长效管理。2015年,开展临床科室科主任管理考核。开展肿瘤治疗药及肿瘤治疗辅助药临床使用管理、高值医用耗材临床应用管理,试行日间病房、日间手术、预住院。在手术室启用手术麻醉系统。2016年,建立医疗质量各项指标数据库。通过信息化对各临床科室辅助用药情况进行管控。2017年,建立等级医院评审系统、不良事件管理系统、血液追溯系统。

  药事管理创新。1978年起,实行药库、药房二级库管理,药品实行月报季盘。1990年,在常州地区率先引进机械化自动药品分装器械,药品分装由手工操作改变为机械操作。1991年,设立急诊药房,实行24小时值班。1998年,改造门诊药房,在常州市首创由后台药师负责调配药品、前台药师发药的模式,既规范发药核对制度、减少差错事故,又加强药品管理、完善监督机制。2003年,实施敞开式门诊药房窗口服务。同年,中成药列入门诊药房发放。2004年,门诊药房启用电子排药系统,缩短病人等候时间。2005年,中药房取消中草药配方改用中药颗粒剂。2008年10月,西药库、中成药库、制剂室、大输液库合并为药库,实施药库药办班组管理。2009年6月,取消手工处方,实行电子处方,药房库存全部采用实库存管理。2012年3月,药品入库实行自动化。临床药学逐步开展临床药师查房制。2012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2014年,开展中药饮片代配代煎服务,医生开具饮片处方后,由常州泰和药店负责送货到中药房。同年底,中心药房实行单剂量自动分包药品下送各病区。2016年,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试运行,2017年4月通过省卫计委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日均工作量为1000袋/瓶输液。

  保障管理改革。1992年,独立开发制作总务管理和仓库物资管理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在常州市卫生系统率先应用计算机统计核算仓库物资,告别手工做账。随着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进程,1998年10月,撤消托儿所。2001年,保卫、卫生清洁委托管理,与汇源物业管理公司签订合同,聘请保安队伍;门诊、病区的临时工也逐步分批地归入该物业公司管理。2002年,在综合病房大楼1层东端建立消防、治安监控室,对全院布点消防安全实施24小时全程监控;对财务科等要害部位实施24小时红外线监控,防止重大刑事和治安案件发生。2003年初,与汇源物业公司解约,重新组建护院队,加强安全防范工作。成立后勤服务中心,开通“50168”服务热线。2006年起,开展创建平安医院工作,落实医院内部网络技术防范建设。同年11月,试行后勤社会化服务改革,洗衣房外包于常州爱心洗涤服务中心。2007年,第二职工食堂投入运行,委托常州市明都大饭店管理有限公司管理。2008年,35KV变电所投入运行,采用一主一备供电方式;配电运行实行社会化管理,由常州固耐安电器有限公司托管,负责24小时值班及运行管理。为减少环境污染,响应政府号召,燃煤锅炉改换燃气锅炉。试行门急诊区域物业化管理,采用按时用工方法,落实保洁包干责任制。加强短期用工的使用管理,组建院内运送中心,实行24小时运送物品。单独成立陪护管理中心,实行统一培训、统一派工、统一考核。同年12月,成立物资采购管理中心,负责后勤物资、医用耗材、检验检测试剂的采购供应管理工作,逐步实现各类物资统一采购,统一管理。2013年,结合当时治安形势,推进医院安防工作,建立警医交流微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2014年8月,在护士站及重点部位,设置使用一键式报警按钮,保护职工人身安全。2014年9月,按照九部委要求,投入资金建设的常州市首家医院警务室启用。至2017年,共建有消防治安监控室3个,设置监控点1300个。

  (六)精神文明建设收获硕果

  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1979~1982年,开展以百日无事故和立功活动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1983年起,按照市卫生局部署,连续二十六年开展百日优质服务竞赛活动。1988年,摄制以老专家严东方先进事迹为题材的《情系病人》电视片,创新医德教育载体。该片获1989年江苏省党课电教片一等奖。1992年,召开两次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和分析会,有针对性地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1993年,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网络、管理体系,编印四大类109条职业规范用语、文明用语、医德禁语,作为行风、职业道德教育学习资料;被评为江苏省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先进集体。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2005年,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弘扬白求恩精神,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主题教育活动。2006年,被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政研会等七部门联合组成的“五优”评审小组表彰为常州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2007年,开展弘扬新风正气、树好一院形象的专题教育活动;举行新时期医德医风宣誓,开展假如我是病人的专题讨论会;举办优秀党员事迹报告会;开展星级护士评选和百优服务明星评选活动。2008年,开展改进作风、创优服务的专项活动,以及解放思想找差距、科学发展创新业的大讨论。2010年,开展全面改善医疗服务、推进医德医风建设的专项行动。2012年,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当人民健康卫士、办群众满意卫生的主题实践活动。2015~2017年,医院在江苏省卫计委出院病人第三方满意度调查中,每年综合满意度均超过95%。

  文明创建活动。1984年,开展以“五讲四美”为内容、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标准、以改善院容院貌为突破口的文明医院创建工作。1986年,成立院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1987~1993年,连续四次获江苏省文明医院称号。1997年,开展十佳医院创建工作。2002年,把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端正行业风气、提高服务质量作为文明医院建设的三大着力点,开展创建学习型医院活动,形成一切让老百姓满意、创建基本现代化医院的共同愿景,鼓励职工树立教育伴随人一生、学习丰富人一生的终生学习理念。2006年,被评为2005年度常州市市级文明标兵单位。2007年,成为江苏省文明单位。2009年,开展落实重点工程、创优卫生服务的活动。被中央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授予第四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在院报、院网开辟道德讲堂专栏,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宣扬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道德品质,中央电视台就道德讲堂建设作采访报道。撰编《道德讲堂系列丛书读后感汇编》《道德讲堂吟诵经典汇编》。同年,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3年,撰编《道德人物事迹汇编》。2015年、2017年,分别通过全国文明单位的第二次、第三次复核检查。

  党风廉政建设。1990~1991年,先后建立医德医风考核制度、医德医风查房制度。1990年起,加大行风社会监督管理力度,聘请院内、外行风监督员,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设立门诊“窗口服务评议卡”,发放征求意见卡,开展门诊和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在门诊和病房设行风举报箱、意见箱、意见簿,公布举报监督电话。1992年,开展纠风工作,对“红包”、“回扣”、“搭车开药”等问题进行专项治理。1996年,被江苏省卫生厅评为江苏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1999年,开展药品回扣专项治理整顿工作。2002年起,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参与重大项目招标工作,与有采购业务往来的单位签订廉政合同。2003年,成立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药品、后勤大宗物资采购、医疗器械设备购置、基建工程项目等一律实行公开招标,全面推行廉政合同制。2004年,开展行风专项治理。2005年,院党委开展党中央统一部署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并获常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5年,实行行风督查全院通报制度。发放告病员书。同年起,党委、院部与各科室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2009年起,开展廉政文化进医院活动。2009~2016年,先后在党员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党员自律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活动。2010年,开展创建预防职务犯罪示范单位的活动。开展医德宣誓,签订拒收贿赂、廉洁从业的承诺书,开展自我“算账”大讨论活动。2011年,与市检察院联合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站,建立联席会议、情况通报、宣传教育、重大项目跟踪监督等制度。2012年,建立医德考评电子档案。2016年起,每年召开党风廉政建设推进会,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清单制。2017年,开展以大谈论、大走访、大转变、实干为民的“三大一实干”活动,远离回扣、廉洁从医的主题专项活动。实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2017年4月,建立社会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和社会评价质量控制体系。

  文化建设。1982~1983年,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开办业余初中文化补习班,加强职工文化教育。1988年,为迎接建院70周年,在全院征集院标、院歌。2005年,院部提出把规范化建设、文化建设作为作为医院重点工作来抓。即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围绕医院精神,重点从文化活动、文化设施等方面着手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引导职工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趋向。同年5月12日,举办首场文化讲座,邀请高也陶来院作医学科学与人文学的交汇的讲座。2006年,创办《常州一院报》(2011年4月更名为《常州一院简讯》)。同年,拜请全国著名词、曲作家阎肃、孟庆云重新创作《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歌》,掀起学唱院歌的高潮。2006年起,全院先后成立读书、演讲、书法、绘画、篮球、乒乓球、舞蹈、足球、健走等各类兴趣小组20个。2007年,举办医院首届职工文化艺术节。2008年,提炼“爱心?仁术?奉献”医院精神。2009年,提炼62个字的医院院训,院徽设计最终定稿,设立于护王府内的集90多年发展史的院史陈列馆完成布展并向职工开放。同年,完成《润物无声》(上册)文化讲座汇编。2011年,编印《润物无声》下册。2013年,建立志愿服务品牌:“常青藤”健康共筑行动。2014年,实施医院网站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同年,承担“2014中国健骨工程社区行”常州地区的公益活动,获优秀组织奖。2017年,医院官方微信“常州一院视窗”上线,成为传播医院文化、提升医院形象的名片。同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医院文化建设示范点。至2017年底,共举办文化讲座73场。

  1978~2017年,医院先后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以及江苏省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医院、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常州市文明单位、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常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常州市双拥模范单位、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状等各级各类荣誉167项。


分享:
上一篇:无 下一篇:无